• 返回列表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新聞 >
    消防學術:人在火災中的行為順序
    發表于:2017-08-18 07:57:13 分享至:

    研究人在火災中行為的重點是要分析人在火災中的行為順序。順序,也叫次序,指在受到火災刺激后,人為了滿足個體安全需要所做出的一系列反應的先后次序。研究火災中人的行為順序的目的就是找出人災火災行為次序的規律性,為性能化防火設計提供參考,合理制定滅火預案,更好地做好搶險救援工作。事實上,由于火災事故類型千差萬別,人員消防意識和心理素質各不相同,行為順序不可能象安裝機器設備一樣按步驟機械地重復,目前這方面工作還有待深入。

     

    一、行為順序的影響因素

     

    影響人員行為順序的因素很多,其中性別、角色和與職業及責任范圍對火災中人員行為反應影響最大。

     

    (一) 性別對行為順序的影響

     

    在MGM賓館火災人的行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男人普遍認為火不是那么嚴酷,他們的反應順序首先是準備疏散,其次才是招呼其它人或了解火情。而女人正相反,她們首先是了解火情和招呼其它人。毫無疑問,當她們意識要逃離火場時,火情已經相當惡化。

     

    與在公共建筑中的情況相反,在私人住宅中男人表現出滅火行為的遠比女人為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這一比例男人幾乎是女人的兩倍。這可能也反映了男人在家族中的支配作用導致丈夫或父親較晚地離開建筑物或重返建筑物尋找家人。

     

    (二) 角色對行為順序的影響

     

    所謂角色,是指個體在一切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是由個體的自我評價和周圍環境對個體的認可程度兩個固素決定的。同一個體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自然不同,即使同—個體在同一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也會因時間和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角色含有特定的時空條件。所有的角色都不是由個人認定的,而是客觀賦予的。例如在醫院火災條件下,醫護人員在處理火災、組織疏散散和引導疏散方面就是自然領導者的組織者,而病人,不管他地位多高,以前擔任什么工作(消防除外),都會自然而然地處于從屬地位,并強烈地期望著醫護人員的指引,接受疏導。

     

    日本消防研究所避難安全研究室曾對對旅館、醫院、百貨商店和綜合性建筑物的服務人員在火災中的行為表現分別進行了調查分析。所調查的火災為燃燒面積在500m2以上有死亡或不足500 m2死亡3人以上的火災。重點調查的起火后各類建筑物中服務人員的第一和二反應。

     

    旅館發生火災后,58%的服務人員的第一反應為滅火,27%的服務人員的第一反應為報警,積極引導顧客疏散的比例僅占4%。只有在初期滅火失敗后,以引導疏散和逃生作為第二反應的明顯增多。

     

    百貨商店的服務人員在確認起火后,并沒有直接引導疏散,而是力求在引導顧客疏散之前能滅火。但滅火失敗后則迅速引導顧客疏散。因為火災他們認為在顧客不知情的情況下組織疏散會引起混亂。

     

    綜合型建筑物內管理人員在確認起火后的第一反應以滅火居多,見火而逃生的也不少,初期滅火失敗后幾乎都是逃生。這說明在綜合性辦公樓內由于單位之間彼此獨立,周圍環境對服務人員的認可程度就不一致。

     

    調查發現醫院與其它旅館、百貨商店、綜合性建筑不同,醫護人員的第一反應是積極引導患者疏散。在初期滅火失敗后,相當多的第二反應也是引導患者疏散。確認起火后。醫護人員的第—反應中無一例是自行逃生,這也與其職業特性有一定關系。

     

    針對公司辦公大樓火災中人的行為調查發觀,職員的火災中行為反應順序與職業及責任范圍有關。總的來看,庫房負責人和男庫員的第一反應多表現為負有責任感的行為,象大聲招呼其它人,呼叫管理人員或消防隊,取滅火器,移走貴重物品,了解火情,尋找起火點,關閉煤氣,關閉電源,熄滅廚房用火,指引人們疏散等。

     

    二、人在火災中的行為模式

     

    所謂模式是指可以用來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或形式。由于人對建筑火災的反應無規律可循,在火災中沒有確切的模式,人在火災中行為的最終目標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出口(包括通過樓梯)或其它避難區。下面概括地介紹不同情況下的行為趨勢。

     

    (一) 行為模式與火災階段的關系

     

    Wood對925次私人住宅火災中受災者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人的行為模式與火災階段有密切的關系。當只見到煙沒有得到明確的有關情況時,人們的第—反應主要是滅火和了解火情,當得到確切火警或認為火勢比較大時,絕大多數的行為轉變為呼其它人一同逃離火場。

     

    我國的居民住宅火災中也表現出類似現象。隔壁房間失火后,如果火勢向本人住所迅速蔓延,搶救財物的行為占主導地位,當發現自身已經處于被大火吞噬的危險時,逃生就成為唯一的選擇。如天津六里臺臨建棚區火災中,由于爐火管理不善引燃油氈,由于相鄰居民都在搶救各自財物而沒有集中力量滅火造成火勢迅速蔓延,當火勢直接威脅本人生命安全時,則棄家逃生成了主要行為。

    當百貨商場、旅館、辦公樓和超市等公共場所發生火災時,火災初期人們總是表現出爭先逃生和盲目從眾的不良反應。因此火災初期時服務和管理人員應及時穩定人員情緒,引導人群盡快從安全疏散通道疏散出去。

     

    (二) 行為模式與角色的關系

     

    人員的行為模式與角色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醫院火災中,無論是否受過消防訓練醫護人員的第一反應多數是及時疏散病人,甚至在煙火明顯危及自身安全的時候,醫護人員還要完成他對病人承擔的義務,這與醫護人員的職業意識和角色有極大的關系。

     

    在Kensington花園療養院火災中,值班護土連續疏散了3名行走困難的病人,當他想再次返回病房轉移其他人時,起火區濃煙彌漫,自動防煙門完全關閉,已經無法進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下到一樓借助室外樓梯從屋頂入口進入起火區查看病房,引導消防隊從室外樓梯進入起火區營救病人。在另一起醫院火災中,總值班護士長在四樓下達疏散命令,當趕到二樓起火區時走廊的可見度極低,對面來人隱約可見。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護士長仍然從頭到尾檢查了走廊兩側的病房,并將門挨個關好。日本消防研究所對20起醫院火災的行為統計資料也表明,醫護人員在確認起火后的第一反應都與救助病人有關。

    結合以前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火災中人的行為模式按角色分大致有如下規律:

     

    1、賓館發生火災,由于旅客與賓館無利害關系,所以旅客的第一反應以疏散為主;

     

    2、醫院火災中,出于職業的責任,醫護人員的第—反應以積極救助病人為主; 

     

     3、辦公樓火災中,由于人員的地位和職責不同,行為有很大區別。對大多數人來說,以等待和疏散為主。

     

    (三) 行為模式與出口和樓梯的選擇

     

    疏散過程中出口和樓梯的選擇對人員行為模式有很大的影響。研究發現在高層建筑中,絕大多數人們選擇利用樓梯疏散,比如對MGM火災中554人的調查顯示,使用樓梯疏散的有437人(占78.8%),且使用最多的位于樓房兩端的樓梯,這是因為樓房中心部位在火災的早期就完全充滿了煙。

     

    人員在選擇避難路線有盡可能沿日常習慣路線的傾向(歸巢本能)。加拿大學者Rauls通過分析高層建筑大規模疏散得出結論:通常不使用的出口在疏散中幾乎沒有人使用。比如在一次醫院火災中就出現這樣的情形,人們寧愿在經常使用的已經充滿熱煙氣的樓梯內擁擠,也不愿意嘗試利用其他很少使用樓梯逃離火場。實際上也現也醫護人員也很少利用這些不經常使用的樓梯來疏散病人。

    只有當習慣使用的出口、樓梯被煙、火或人為條件封閉時,出于生理上的需要(涌向窗子呼吸新鮮空氣)和心理上的需要(趨于聚集、克服恐懼)才朝向非習慣使用的出口疏散。比如在天津松江胡同居民樓火災中當唯一的木質樓梯被大火燒塌無法通過,被大火驚醒的人們才選擇其它非習慣使用的出口,如跳窗逃生,利用天窗逃生。

     

    (四) 行為模式與性別的關系

     

    性別對人員在火災中的行為模式有很大的影響。研究發現在火勢發展的過程中,男人趨于留在樓內試圖滅火,而婦女則選擇先逃離的比例較大,更力求呼喊別人或等待進一步的指引。

     

    “重返”是指在火災熄滅前,已逃離起火區的受災個人返回起火區的行為。研究發現重返行為是多見于男人的行為,而女性的比例要明顯的低。有人對英國925次私人住宅火災(其中死人2193人)的統計數字進行分析,重返行為高達43%,其中36%的重返者有自行滅火的動機,而15%則是為了搶救財物和尋找家人。

    對美國11管區的161起火災進行分析也發現30%的受調查對象有重返行為,在重返行為中男女的比例為61:39,這也充分證明重返行為具有明顯的性別特征。

    在线观看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