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設自動滅火裝置只為解決兩個問題:1.發現火情時間延遲;2.滅火劑投送不及時。然而在長期的實踐摸索過程中,往往看似“邁”出了第一步,又會衍生出新的“次生”問題,始終無法回避。
1.自動滅火可能是把“雙刃劍”
各類滅火劑的滅火機理無論是冷卻、窒息、隔離還是化學抑制,都會盡量在火場中快速“營造”出一個缺氧的環境,而處于火災現場的“人”又需要正常呼吸,如果火警信息未能及時傳遞,也就無法確保所有人員及時疏散,因此,自動滅火首先遇到的“麻煩”就是“投鼠忌器”。
2.自動滅火的可靠觸發
對于一個已被“塵封”數年的系統,要在火情發生的瞬間正常啟動,相互關聯的環節(感知、決策以及執行)及元件都能從“冬眠”中被“喚醒”,這個從“0”到“1”的過程實現絕不會像實驗室里看到的那么簡單和容易。
3.滅火劑的長效性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同樣是由于“待命”時間過長,在真正需要滅火的那一刻,滅火劑的性能是否完好如初,補給是否充足,動力是否可靠,流動過程是否順暢,都不得而知。
4.滅火劑的泄漏
滅火劑需要長期處于“應急”狀態,因此會在壓力狀態下存儲,由此引發的跑冒滴漏無疑是個“老大難”問題,倘若處理不好,將會“麻煩”不斷。
5.自動滅火過程始終是“機械”的
意外起火點無法預知,自動滅火的覆蓋和控制范圍終歸有限,實際感知、決策和執行過程都是“機械”甚至是“弱智”的,很難應對隨機多變的、意料之外的、人為考慮不周的各種火情。
6.自動滅火裝置的各類成本
初期投入、滅火劑的定期填裝、裝置的維護、失效器件的維修更換、周期性的聯動測試,每一項成本投入不足都會直接導致系統“失效”,加上由于系統升級造成的備品備件缺失,更是讓系統提前成為“擺設”,需持續投入的高昂的成本,不僅“看不到”明顯的產出,甚至可能“功虧一簣”,不得不讓用戶重新“掂量”這樣的安全投入方式。
7.自動滅火裝置的實際使用
頻繁的誤報警、對系統誤動作的擔憂,都會“倒逼”維護人員屏蔽或取消裝置的部分功能,生疏的設備設施,“生澀”的操作規程,以及突發狀態下的驚恐、信息不全,常常使人在應急響應過程中,大腦里只剩一片空白。
8.過于追求“自動”會妨礙人工滅火
在設置了自動滅火的區域,一旦發生火情,人員不敢貿然進入,有些火情本可以通過人工及時撲滅,卻反倒因此貽誤寶貴“戰機”,自動遠不如人工靈活及可靠。另一方面,思想上對自動方式的長期依賴,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人工滅火的能力和勇氣。
自動滅火的初衷是為了彌補人工滅火中的“短板”,然而實際應用中又往往暴露出更多的問題,所有這些“次生”問題就像橫亙在目標前面的一道道“坎”,提出解決方案的同時又會惹出新的“麻煩”,由此被“束縛”住手腳,一直難以逾越。
本文來自代恒偉科學網博客。